第二百二十九章 宗族和家族二(2 / 2)
子姓——殷人后裔的宋国
姒姓——夏人后裔的越国
妫姓——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
﹙二﹚公孙姓
公孙(gong sun)姓,中国复姓,据传源于中国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华夏时代,是中国最古老的一个姓氏之一。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,在宋版《百家姓》中排序为第四百二十九位门阀。春秋时期。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,多喜欢称公。按照周朝制度,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,即位前称为太子,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,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。他们的后代便有不少人便以公孙为姓,因此,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。《通志》载:‘公孙氏,春秋时诸侯之孙。亦以为氏者,曰公孙氏,皆贵族之称。或跟黄帝姓公孙,因以为氏。”
源流
公孙(gong sun 公孙)姓源流较广。源出有:
源流一
源于身份,出自两周时期各诸侯国王族的后裔,属于以贵胄身份称谓为氏。春秋时期。各国诸侯不论爵位大小,多有被称为“公”者。按周王朝的典礼制度。国君一般由嫡长子继位,即位前称为太子。其他的儿子便称为公子,公子的儿子则称公孙。在这些公孙的后裔子孙中,有许多人便以身份称谓“公孙”为姓氏者,称公孙氏,因此,公孙并非一族一姓的后人。
源流二
出自姬姓,黄帝轩辕的后裔有公孙氏。最初出现的公孙氏是在上古时期。据《路史》载:“神农同母弟勖,嗣少典国君,世为诸侯,后以公孙为姓。轩辕帝初名公孙,后改姬。”所有他的后代里,有部分姓公孙,称公孙氏。 在春秋时,各国各地的诸侯,大多喜欢被称为 “公”。以当时的制度,国君将由国君的嫡系长子继承。正式登基前,应先立为太子,此时其他的儿子将称为公子,同时诸侯的儿子也是公子,而公子的儿子就是公孙。这些公孙们的后代为突出祖出祖先曾有过的皇室血统,就改姓为公孙。这样,公孙作为一种姓氏的荣誉而流传甚广。此时它的姓氏来源就五花八门,不一而足了。故公孙氏的始祖是黄帝轩辕。
这在史籍《广韵》中有记载:“古封公之后,皆自称公孙,故其姓多,非一族也。”又据史籍《通志》记载:“公孙氏,春秋时诸侯之孙,亦以为氏者,曰公孙氏,皆贵族之称。或眼黄帝姓公孙,因以为氏。”
﹙三﹚复姓
复姓有以下三种概念:
1、姓氏名
可能源于嬴姓、姜姓、子姓,例如西汉时期汉宣帝之师复中翁。
2、归宗
因过继、收养等关系改用他人姓氏,及后归宗,要求恢复本姓者,称为复姓。
3、由二个以上汉字的组成的姓
复姓是指由二个以上汉字的组成的姓,如欧阳、上官、司马、公孙和诸葛等。
﹙四﹚姓氏渊源
1、源于嬴姓
第一个渊源:源于嬴姓,出自黄帝轩辕氏第七代伯翳,属于以封邑名称或国名为氏。
按史书记载,少典氏第十八代、黄帝轩辕氏第七代有伯翳。伯翳能驯鸟兽,知其话言,事虞夏。初,采于嬴为,是为嬴氏、盈氏、鄗(高改盈)氏,以功受皂斿元玉,妻以姚女,而封于费,是为大费;生子三人:曰大廉、若木、恩成。大廉事夏启,后分衍有鸟俗氏、路俗氏,后裔有孟亏、仲衍。孟亏能述伯翳之业绩,封于萧,是为萧孟亏。夏朝衰败,萧孟亏去而凤岛随焉。仲衍臣于商大戎,其裔曰戎胥轩者,娶郦山氏,生仲潏。仲潏生处父,处父善走,是为飞廉。处父生二子:曰革、季胜。革即恶来,事纣王,为周武王所杀。嬴姓后分衍有郯氏、寘氏、兹氏、蒲氏、沈氏、耿氏、谭氏、谷氏、巴氏、复氏、江氏、黄氏、鄠(妘)氏、弦氏、时氏、麋氏、白氏、葛氏、祁氏,皆为嬴姓一族。
在嬴姓裔族的分封国中:江氏国、黄氏国、鄠(妘)氏国、弦氏国、时氏国、麋氏国、复氏国、白氏国、祁氏国皆灭于楚国,郯氏国灭于越国,寘氏国灭于徐氏国,兹氏国、蒲氏国灭于东周王朝,沈氏国、耿氏国灭于晋国,谭氏国、谷氏国灭于齐国,巴氏国复灭于夔国。商朝时期伯翳的第四代后裔季胜分封在复阳,建国为侯国,地在汉朝时期的湖阳乐乡(今安徽当涂湖阳乡),典籍《尔雅》中记载:“淮为浒。然淮水与醴水同源俱导,西流为醴,东流为淮。潜流地下,三十许里,东出桐柏之大复山南,谓之阳口。水南即复阳县也。阚駰言复阳县,湖阳之乐乡也。元帝元延二年置,在桐柏大复山之阳,故曰复阳也。”唐朝时期湖阳迁往今河南唐河湖阳镇。被楚国灭国后的季胜后裔子孙,以故地地名为姓氏,称复氏、阳氏。自此中国始有单姓“复”氏。(未完待续。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