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南林堡失陷(1 / 2)
作为河套战略最为重要的一环,河套防线的建设也是第九军上下,乃至陆军最为关注的重点。
河套防线,乃是从大同府治下的右卫县出发,途径前明玉林卫旧址、镇虏卫旧址、赤儿山、云内、君子津,最后抵达东胜城。
整体走向并不是笔直的一条直线,整体虽然向西,不过是先向西北,然后略微偏向西南,然后再略微偏向西北,前半段大体沿着浑河,中部则是直插黄河,抵达黄河后再沿着黄河前往东胜城。
沿着这么一条线,大唐陆军在过去的几个月里,先后修筑了十四座大小不一的城池,其中最为重要的城池自然是最西端的东胜城。
其次则是玉林城、镇虏城这两座比较重要的城池了。
这三座城池,基本都是重兵驻防,东胜城不用说了,规模比较庞大,而玉林城和镇虏城也是比较重要,虽然说时间有限,重建的城池规模不大,但是驻军却是不少,基本都是保持了三千人以上的驻军。
这几个城池地处险要,乃是河套防线的重要据点,大唐陆军自然也是严防死守,鞑靼人如果有把握打下来,他们之前就打了,但是人家也有自知之明,知道强行攻打这种重兵驻防的城池非常困难,所以他们截断补给线的时候,往往都是选择向那些地理位置也比较重要,但是却没有重兵把守的城池。
很不巧,南林堡就是属于这样的城池。
南林堡刚好位于玉林城的西边,镇虏城的东边,两城之间,而且地形虽然不说多么险要,但修城的时候也是特地选择了一片峡谷地带。
只要能够攻克这里,就足以切断玉林和镇虏城之间的联系,切断两城的联系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可以彻底的切断这一整条补给线。
要切断补给线,并不是非得要攻克玉林城、镇虏城这样的重要城池才可以的,这一百多公里长的河套防线,随便切断某一个点,就能够把这条防线给拦腰而断。
大唐陆军也是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所以也是开辟其他的补给线,尤其是最为重要的黄河补给线,用来给深入草原的部队进行补给。
不过黄河冬天会冰冻,注定就无法太过依赖河运,所以他们又是打算从其他地方开辟补给线,但是有些地方山路南行,很难通过陆运进行大规模的补给,尤其是目前大唐陆军大规模使用的四轮马车,对道路条件的要求比较大。
因此,从右卫县再到玉林城,然后到镇虏城再到东胜城的这一条道路平坦的陆运补给线,依旧是不可获取的补给线。
要不然,双方也不会围绕着这一条补给线进行好几个月的反复争夺了。
大城打不了,鞑靼人就选择打小城,按照道理来说,十四座城池里,除了东胜城、玉林城、镇虏城是属于大城之外,其他的十一座城池都差不多,大多都是选择在具备一定防御能力的要冲之地建筑,规模也都差不多。
但是偏偏南林堡就非常的倒霉,每一次鞑靼人想要大规模截断补给线的时候,都是会打这座城池,他们自然是不知道,第一次打这里,那纯粹是因为巧合,至于第二次乃至连续四次都选择这里,那是因为来攻打的次数多了,对附近地形非常熟悉,甚至对南林成的内部结构和设施都是相当的了解,打起来风险、把握大。
如果是换了其他地方,这人生地不熟的,谁知道会不会打着打着就中埋伏了。
军事行动嘛,在利益都差不多的情况下,自然是优先考虑把握大的,风险小的。
南林堡作为大多时候都是鞑靼的优先进攻目标,每一次来攻打的鞑靼人都很上心,来的兵力少则五六千,多则上万,至于少于五六千兵力的话,鞑靼人也知道打不下,所以从来就没有派这么少兵力来过。
面对每一次都是鞑靼人的重兵进攻,南林堡能够守住才见鬼了。
这被攻克了后反攻,然后又被攻克,又反攻,这都来来回回三次了,这样的反复争夺战斗,导致双方死伤惨重无比是很正常的事。
上头对此地也是越来越重视,持续向此地增兵,到目前为止,南林堡的驻军倒是有了一千五百人,在晒外十四城里,算得上是常驻兵力仅次于东胜城、玉林城、镇虏城三城的城池了。
而且他们还有九门火炮助阵,手榴弹什么的更是一大堆,防守力量比以往的三次防守作战的时候都要强悍。
按照潘德岳自己的估计,凭借着手底下的这一千五百人的兵力,再加上九门火炮和大量的手榴弹,防守作战的时候,至少可以抵抗万人鞑靼人的进攻半十天半个月的,打的好一些,甚至能够挡住一万五千人的进攻呢。
十天半个月足有友军来救援了!
手握一千五百大军,还有九门火炮、众多手榴弹助阵,潘德岳觉得自己能够避免前任们的倒霉命运,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,这鞑靼人还真的和南林堡较上劲了,而且来的兵力比以往的任何一次都要多!
麻蛋,这一次来的鞑靼骑兵足足有三万大几,目测都差不多四万骑啊,浩浩荡荡,几乎遮断了天地。
这兵力,比前面三次来的鞑靼人加起来还要多!
这要是能够守住,潘德岳觉得那肯定是活见鬼了!
他的前任就够倒霉的了,没想到自己更倒霉!
这一瞬间,潘德岳有些后悔,早知道,自己就推迟掉这个职务了,哪怕是宁愿不晋升。
但是脑袋有些发热,一听说要晋升为少校,还担任一城的指挥官,实权比那些寻常的步兵营少校营长更大,手里头的兵也更多,至于说里头的那些风险,早就被他抛之脑后了。
他也不想想,南林成驻军一千五百,还有九门火炮,这等兵力,属于标准的加强营半数,放在一些特定的地方,都可以称之为团,其指挥官通常都是中校甚至是上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