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陈立夫面圣述职(2 / 2)
李轩这些年来,基本上已经是很少离开京师了,偶尔外出,也只是去金陵城郊区的工厂或者去当涂视察,这些年来,他可是一次都没有去过上海呢。
对于上海的景象,他更多的是通过报告以及旁人的口述来了解。
此时陈立夫道:“启禀陛下,这些年上海的发展很快,很好,不说和十年前相比,就算是臣上个月去上海视察的时候,也是觉得上海在这两年前变化很大!”
“哦,是吗,又有了什么新的变化?”李轩对上海的变化,还是很关心的。
陈立夫道:“臣上月去上海,主持了吴淞江上的第三座大桥,北岸大桥的通车仪式,这个北岸大桥是臣在松江府知府任上开始的,历尽了三年施工,在今年才完工,这座北岸大桥,也是上海的第一座钢筋水泥大桥,设计标准高,施工标准也高!”
“臣记得当年第一次去上海的时候,吴淞江上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,后来为了开发北岸,这才有了吴淞江大桥,然后随着北岸和上海城区的交通日渐繁忙,又是修了吴淞江第二大桥,不过这依旧是无法满足繁忙的交通联系,这才有了北岸大桥。”
“这个北岸大桥,桥梁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承重能力,都是远远超过了早年的吴淞江大桥,如今已经是成为了上海城区联系北岸的重要通道!”
陈立夫从北岸大桥说起,然后逐渐铺开,说了上海这些年的发展。
他说如今上海的城市轨道马车交通已经是全面铺开,从华亭开发区可以一路座轨道马车到北岸开发区,而所需的车费也是极为低廉。
目前上海的城市交通运输,尤其是人们的日常出行,已经是由轨道马车所承担,无数的轨道马车,每天运输着数以万计的人前往城内各地。
陈立夫说的上海,在李轩听来,已经是很有一种后世近代上海的感觉了,甚至还是超过了。
除了因为技术的限制,尤其是电气化技术的限制,现在的上海还没有什么有轨电车,也没有电灯,更没有电梯,所以楼房普遍还无法修的太高,一般都是两三层为主,偶尔有七八层的高楼,但是再高的就没有了,因为没有电梯的情况下,楼层再高的话就很不方便人们上下出行了。
陈立夫口中的上海,让李轩也是有了想去看一看的兴趣!
“看来这些年上海的发展还是不错的,有机会的话,得去看一看!”
听到李轩这话,陈立夫就是道:“倘若陛下能够驾临上海,实乃是上海乃至整个松江百姓的福分!”
恩,同样也是他陈立夫等一票上海出身的官员们的福分,上海发展的好,还让陛下所看到了,他们这些曾经在上海任职过,并为上海发展做出了贡献的臣子们,其仕途自然也就更加顺畅了。
不过李轩也知道,自己身份特殊,哪能说走就走啊,今天虽然有些心思,不过却也是不再说起这个,而是继续问起了陈立夫关于上海,关于松江府乃至整个江南的事。
虽然其中很多事他都是通过报告中知道了,但是毕竟还是没有亲自听陈立夫自己说了解的更加直观。
聊完上海,聊完江南,这话题自然也是不可避免的引申到了广东那边!
毕竟谁都知道,李轩招陈立夫返京述职,就是为了广东的。
对此,陈立夫也是把自己的一些想法说了出来。
虽然其中大部分在李轩听来都是属于老生常谈的东西,比如说加大对广东地区的农业开发,不仅仅是珠三角地区,同样还有广东的其他区域,不管是粤东还是粤西还是粤北,农业的开发目前都还是比较落后的,需要及时的跟进。
而珠三角地区,更准确的说是广州城区以及周边的佛山等地,则是应该把精力进一步集中在发展工商业上,尤其是制造业上。
在发展工业上,广州可是有着极大的地理优势的,依托珠江流域,能够辐射整个两广区域,同时依靠海运,其产品能够运输到闽浙以及其他区域,而海外贸易就更不用说了。
距离南洋这么近的广东,在海外贸易上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,这一点是上海都是比不了的。
这些年来,大唐帝国的出口之中,广东的出口量是占据了极大的比重的,广州港里停泊的远洋商船,比上海那边还要多呢。
尽管国内的一百多家有海外贸易许可证的远洋贸易公司,过半的公司总部都是设立在上海,但实际上广州才是更多的贸易公司的大本营所在。
之所以把公司总部设立在上海,更多的还是出于金融以及人才引进等目的。
最近一年,受到大唐帝国和葡萄牙人之间的战争影响,广东那边的海外贸易也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,对此,陈立夫提出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刻意的扩大内需,因为在国内市场上竞争力,广州和上海那边还是没法比。
陈立夫提出的解决方案比较有意思,那就是迎难而上!
如今的海外贸易是受到了影响,但是不代表这海外贸易不能做下去了,相反,这困难的背后还蕴藏着更大的机会。
这个机会就是印度!
这个想法让李轩感到有些意外,如今国内政坛的主要论调,那就是在海外贸易受到影响的情况下,通过拉动内需解决。
而陈立夫却是说迎难而上,并且还是要主攻印度市场,为广东的海外贸易打开一条新的通道出来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