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一十一章:(2 / 2)
并且在王锡爵的设想当中,内阁调和朝局,自然应该是在其中占据领导地位,有了内阁和吏部的共同主持,再复杂的考选也可以应对的过来。
当然,如此一来,又会产生一点新的问题,那就是监察权力的划分问题,要知道,朝廷有自成一体的监察体系,那便是以都察院为首的科道言官一脉。
内阁出面监察六部行为,事实上是侵犯了都察院的权力,而都察院是出了名的不好惹,在朝廷当中,谁要是招惹了他们,将面临的是无穷无尽的疯狂弹劾。
所以在第三条方案当中,王锡爵特意给出了安抚之意,将以往通篇由吏部主持的京察和大计,改变为由都察院共同参与监督,如此一来,足可以抵消内阁侵占都察院权力的影响。
毕竟对于大多数的言官来说,相对于都察院掌握的权力有多大,他们可能更看重自己仕途的升迁,往年的时候,御史虽然同样有风闻奏事之权,可以随时随地弹劾吏部,但是若能真正参与到考选当中,必然会纠察出更多的黑幕,而对于御史们来说,弹劾别人就是政绩,唯有弹劾,才是他们升迁的根本。
应当说,王锡爵的这份方案当中,考虑到了方方面面的影响,尽量在改革的基础上,做到了利益均沾,如果说有谁的利益受到了损害的话。
那无疑是六部尤其是吏部了,六部其实还好,这么多年以来,内阁插手六部政务的事情其实并不少,但是吏部就惨了。
最最核心的官员考选权力,不仅被内阁横插了一杠子,还被都察院插了一手,简直是把他们当成了肥肉来宰。
若是真的这么办的话,那么吏部从此之后,恐怕要对内阁马首是瞻,别再提什么六部之首了。
这也是王锡爵一直以来,坚持要对付孙丕扬的原因所在。
其实说来也巧合,这些日子以来,从吏治改革到现在的提拔徐光启,都是天子在幕后操纵,但是出来背锅的却永远是王锡爵。
所有人都以为,是这位老首辅说服了天子,让天子配合他的改革政策,但是这一次却反了过来,反而是王锡爵借了朱常洛的势。
从一开始,坚持要对孙丕扬出手的就是这位老首辅,只不过因为他的身份限制,直接出手对付吏部尚书的话,很容易升级成内阁和六部的斗争。
毕竟吏部六部之首的名头不是白来的,大明朝的历史上,也有吏部尚书强势过内阁阁臣的时候。
而天子出手,就更加合适,也更不容易引人怀疑,新帝登基要将吏部握在手中,哪怕是为了整饬吏治,也是很正常的事情,不会引起朝臣的过激反应。
所以最后在大朝会上出面弹劾孙丕扬的是杨涟,群臣也以为是天子要出手对付孙丕扬,谁也没有想到的是,一直立主要对付孙丕扬的会是王锡爵……
ps:下一章稍晚一点,大家谅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