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2千钧险(2 / 2)
空蝉
至福
尾声
译后记爱与性的执著探索[1]
渡边淳一:
我当了10年的医生,主要是在北海道大学的外科部做外科医生。在当医生的时候,我看到了非常多的患者,对于病痛的一些恐怖,或者对于死亡的恐惧。但是我认为在这么多死亡的悲剧当中,能够拯救死亡的可能唯一就是爱了。我曾经看过有一个临死的病人,他对死亡非常恐惧,不停的颤抖,但是他的爱人在他的身边,抓住他的手的时候,他就能够镇定下来,似乎也忘记了死的恐惧的感觉。我想我看到了这么多的死亡的恐怖,我就更愿意写关于爱情的东西,但是我不能确认爱是不是能战胜死亡,但是我非常愿意写这个主题。
另外一点,我想补充一下,医学是一种从**上对人进行探求的科学,它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去探求人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。但是,人是很难在理论上完全能够解决的一些东西,有一些理论上无法解决的问题,我们只能把它转到情面或者精神上,那可能就是文学或者小说,用文学小说去描写或者解决这些问题,我想这两者既不一样,又有共通的地方。
我想我的小说写的是人的一种本能的痛苦,《失乐园》里面的两位主人公,对社会来说,他们是触犯了伦理的道德,为这个社会所不容的。但是,我的作品里头并没有故意写他们积极地对抗这个社会,而是重点去写他们不愿意被社会所压抑。
一般来说,可能大家都会认为死是一种悲观的、令人伤感的、消极的事物。但是我认为,死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一种方法,是一个人为了能够强烈留下一种印象的方法。比如说一个人有可能一辈子平平淡淡、庸庸碌碌的死,也可能在非常年轻的时候一下子死去,后一种死法可能给别人留下更深的印象,也可能是一种积极的方式。我想这样的想法不仅仅在日本,在中国我想也会有类似的想法。特别是在东方、亚洲、印度啊,特别是受佛教思想影响的地区都是共通的。
完全认为死是一种消极的事物,我想是不对的。比如说大家都能够理解,在一些社会大的运动当中,那些为了什么革命而死掉的人,他们不是很光荣吗?这是很积极的一些例子。讲一下我自己的体验,我在高中二年级的时候,曾经有一个恋人,但是她突然在那个时候死去了,她对我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,她的死对我的人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,我至今还记得她18岁的面容。[2]
作者自评
假如一个有妇之夫和一个有夫之妇狂热的相爱了。他们首先会考虑生活在一起或结婚。可是他们都已经结过婚,他们深知,即便是最炽热的爱也会因婚后浸泡于日常琐事而渐渐变得乏味,到头来,相爱的人只会成为生活的伴侣。倘若不愿意这样,而希求永远保持最热烈的爱,他们只有一个选择,就是在爱的极致一起死去。爱的纽带就再也不会松懈了。出于这样的考虑,他们搂抱在一起,喝下了含有毒液(氰化钾)的红酒,共赴死亡之旅。
这是一部描写成熟的男人和女人追求终极之爱的杰作。
我认为写男女情爱小说的作者,如果他没有自己的体验,没有这种实感,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小说来的。我曾经爱过一个人,想更多更多地爱她的时候,我会突然感觉到一种近乎于死亡的不安。所以《失乐园》的基础是有我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体验在里面,当然里面有虚构的东西,否则不会有这种强度。
我写的不仅仅是婚外恋的问题,我关心的是爱的转变。在不同的时间段里,爱也在不断地变化,没有永久的爱。我写的是人的本性,以及真实的感情的变化。人们受到的传统教育是,爱一个人就要对他(她)全心全意。事实上,你不能否认变化也是一种真实存在。我写小说并非要给大家上教育课,并不是要求大家也跟我小说中的人物一样去移情别恋,我的想法很简单,就是要将现实社会中最真实的一面。我写小说并非要给大家上教育课……